滨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开采会诱发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对滨海地下水水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与认知。准确刻画咸淡水界面/过渡带的形状及其运移机理和规律是海水入侵研究的核心,也是一直以来该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 鉴于此,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促会会员韩冬梅,综合运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同位素技术等多种理论及技术手段,充分考虑地下含水介质的非均质特征,于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最典型的地区莱州湾南岸,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与采样测试分析,围绕咸淡水界面空间分布及其运移机理展开了系统研究。
通过测定不同水体中的多种环境示踪剂组成,确定了咸淡水界面空间位置及咸水入侵的空间范围,阐明了咸水入侵机理,准确判定了海水入侵程度,识别了盐分来源;确定了不同地下水体的滞留时间,准确刻画了莱州湾地下水流路径及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发现,“上卤下咸”的特殊地下水构成意味着必须转变现有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由地下水供水为主逐步转换为调水、海水淡化等其他水资源利用。研究成果为北方滨海地区评价和防治海水入侵、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Applied Geochemistry》、《Hydrological Processes》等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并先后获得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等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