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宗强: 男,1977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与2002年分别获华中农业大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组长、研究员。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美国George Mason大学从事合作研究。现任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纳米生物学学科组长、分析微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病毒研究所“一三五”规划重大突破“生物纳米器件”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专项”1项,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科学计划、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多项科研项目。 崔宗强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开拓病毒学与纳米生物学交叉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原始创新成果,在相关领域SCI源刊物连续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4项。曾首次利用分子信标技术建立了一种活细胞内病毒核酸可视化方法并揭示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正链RNA在活细胞内动态行为及控制机制(Nucl Acids Res, 2005);解析了活细胞内流感病毒mRNA的动态行为与转运机制(Nucl Acids Res, 2008);发展了适配体分子信标标记活细胞内HIV-1逆转录酶的新方法(Biosens Bioelectron, 2011);建立了远红光双分子/三分子荧光互补系统,首次实现病毒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活体成像(Nucl Acids Res, 2014);利用FRAP、FRET等技术在活细胞内分析了多种病毒关键蛋白的动态行为机制及相互作用(BBRC, 2008; Virology, 2009; J gen Virol, 2010; J. Virol, 2011)等。与组内人员一起成功实现了病毒衣壳对量子点、纳米金等的包装,并探索了其组装机制及该病毒样颗粒侵染活细胞的实时过程(Small, 2009; Small, 2010; Nanoscale, 2011),并发展了量子点标记活病毒的新技术(Nanoscale, 2011)。另外,基于朊病毒易于组装为纳米纤维的原理,参与建立了朊蛋白种子诱导的双功能纳米纤维介导的病原检测新方法(Nano Lett, 2009; Biosens Bioelectron, 2010)及基于荧光自组装纳米纤维的超高灵敏检测新技术(Angew Chem Int Ed, 2010)。曾多次应邀在重要国内会议(如多次参加香山会议并曾做邀请报告)及国际学术会议如世界生物传感大会、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等做学术报告(Macau, 2007; Heidelberg, 2008; Hawaii, 2010; Cancun,2012)。 曾获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09)、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优秀青年专项”(201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1)。曾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复旦大学谈家桢生命科学九源奖学金、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所长特别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与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