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保护区不仅能维持物种多样性,也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近年来,保护生物学家和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保护区的实际功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区建设是其中重要组成,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千年大计”。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军华(青促会会员)、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和绵阳师范学院教授游章强等研究团队针对当前国际上已有研究过度依赖WPDA数据库(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目前全球保护地最权威的数据库)而对中国保护区的空间分布与保护水平认识不足和偏差问题,解析了中国42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CNNR)的海拔梯度格局,发现保护区覆盖率沿海拔梯度递增。海拔4000m梯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接近爱知(Aichi)生物多样性第11目标(17%);海拔 >4000m梯度,覆盖率约30%。同时,通过比较各等级保护区(地)的数量和面积差异,发现WPDA数据库在中国保护区(地)数据上存在严重遗漏。基于此,考虑到WDPA等大数据库的应用正成为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建议在开展大数据分析前,务必确保数据源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准确性,完善全球行业领域数据共享机制,以保障数据及时更新,助力学科领域发展。该研究结果更新了国际上对中国保护区体系的认识,明确了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陷阱,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建议,有助于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Pitfall of bigdatabase 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胡军华(青促会会员)、蒋志刚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STS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