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由国家天文台青年创新促进会主办的第七期午间学术沙龙在A座5层观景平台成功举办。午间学术沙龙以促进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和激发年轻人科研热情为目的。本期沙龙主持人王陈博士邀请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晓淳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记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非常发达,各种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相当完备,遍布于史书之中,在所有古代文明中独树一帜。这些观测记录对现代的天文学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孙晓淳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中国天文测量的内容以及原因,认为确定时间(历法、节气等)是中国古代天文测量的主要动力。比如日月出入方位测量和圭表测量都可以用于确定时令节气和制定历法,最早在4000年前尧帝时代的陶寺古观象台就有发现。恒星位置与日月五星运态测量同时还有很强的占星意义,是古代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凭据。孙晓淳研究员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用现代数学语言重新进行了描述,并将中国古代的实际数据拟合法与西方的几何学方法进行了对比,让青年学者们能一窥当时天文学先驱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虽然古代历史文献中由于描述不清、度量不统一、以及统治需要等原因,导致观测记录真伪并存,难以定量化研究和解读,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里有大量的关于太阳黑子、新星、彗星等天象记录,这些记录对当代天文学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些古代天文观测记录亟待进行整理、辨别真伪,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并挖掘其科学价值。 本次午间学术沙龙的参与者以国家天文台的青年职工和研究生为主。不论是在讲座中还是报告后提问时间,青年研究人员与孙晓淳研究员都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大家对于科学研究的热情,更拓宽了天文研究方面的视野、丰富了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国家天文台青促会主办的午间学术沙龙活动为促进天文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激励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和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孙晓淳研究员在讲解和介绍 
午间学术沙龙活动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