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English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理事会资讯
︰  分会资讯
︰  小组资讯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电话:010-82998237
邮箱:qch@mail.iggcas.ac.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寒旱所小组2014年年报
编辑:青促会   时间:2014/12/15

写在前面的话

时光荏苒,2014年的美好时光即将圆满画上句话,过去的一年,对刚刚成立的中科院寒旱所青促会小组来说,是充满收获的一年,在寒旱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人事处各位老师的热情支持下、在全体青促会会员的积极努力和辛勤耕耘下,我们掀开了青促会小组日常管理的第一页,组织召开了寒旱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2014年工作交流座谈会、讨论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寒旱所小组会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并建立了日常管理与联系的渠道。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中科院寒旱所青促会小组2014年青年创新学术论坛,联合遥感地球所青促会小组举办了“请进来”学术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了中科院寒旱所、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与地球环境所青促会2014联合学术论坛,实现了寒旱所青促会小组的首次“走出去”,积极协助院青促会圆满完成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学术交流团访问西部研究所的活动,并邀请交流团一行来我所参观交流。我们努力实现了工作上的新突破,成功举办了首届西部青年地学论坛暨2014年中科院寒旱所“丝路文明与寒旱区科学”学术论坛,第一次以研究所青促会小组的名义主办了多单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的联合学术论坛。我们“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开启了我所青促会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蒿林乡团结村小学进行了爱心助学活动。

然而,由于个人水平的局限,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还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让我们继续努力学习、逐步提升工作能力,以实现青促会小组工作进一步的突破!

回望2014,坚持与务实的作风使我们收获满满,热情与真诚的合作使我们四季温暖,激情与付出的交汇使我们开拓了一片小天地;展望2015,我们将秉持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遵旨,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科研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建设寒旱区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应有的力量!

 

 

中科院寒旱所青促会小组

     李宗省

    2014.12.12

会员风采

 

2011年会员


晋锐,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文遥感、冰冻圈遥感、陆面数据同化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已发表论文总计49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共16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篇(2篇正在返修中),EI检索1篇;论文总引次数为692,其中SCI论文被引306次。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发展了利用SSM/I五个通道亮度温度识别地表冻融状态的决策树算法;针对冻土微波辐射传输正向理论模型缺乏的现状,发展了适用于冻土物理特性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微波辐射传输正向理论模型;发展了首个冻土活动层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实现了同化真实被动微波遥感观测数据;建立了黑河上游和中游的生态水文无线传感网络观测系统。

 

何明珠,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干旱区植物生态学研究。2011年加入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1年晋升为创新副研究员,硕导。2011年加入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1年晋升为创新副研究员,硕导。2013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开展访问学者工作。先后承担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科技支撑项目、院地合作项目多项,并作为主要成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有色金属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第十二届“宁夏青年科技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十余篇。

 

 

2012年会员

张明义,男,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冻土与寒区工程。本人近年来在国内外科研工作中,以气候、寒区构筑物、冻土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工程影响为主体研究对象,基于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一直致力于冻土区重大道路工程稳定性理论模型及其工程应用效果研究,并对冻土路基地温调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有效研发。目前,正在开展多年冻土区路基水热边界及其工程稳定性模型方面的研究。先后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第一作者18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得国家专利9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3)”、“铁道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2)”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多项奖励。

刘树林2

刘树林,副研究员,自然地理学专业,沙漠与沙漠化研究方向。围绕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成因机制等,开展了大量的遥感监测与实地观测、考察调研工作。初步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10年植被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典型区锡林郭草地沙漠化、沙尘暴时空格局,以及人为干扰活动对草原土壤风蚀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景观分异的影响等,提出了目前土地沙漠化监测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重要挑战与建议。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

张堂堂,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陆面过程与卫星遥感地表参数研究工作,发展了一种利用ENVISAT/ASAR数据估算地表土壤湿度的方法,并成功应用到估算黄土高原典型塬区的土壤湿度区域分布;利用ENVISAT/AATSR数据提供了一种估算黄土高原陇东区域地表温度的方法,并成功估算了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和大气水汽含量;并将卫星遥感的地表参数结合土壤水热运移耦合模型估算出区域蒸散发量;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冬小麦下垫面生长期间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表明,潜热是可利用能量的主要消耗项,占净辐射的45%,而且潜热主要受前期降水的影响比较大。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15篇(第一作者4篇),获得专利3项。

 

2013年会员

左小安,男,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国际生态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研究领域是生态过程与区域环境变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青年人才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沙地植被与环境关系的量化及模拟、沙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形成机制、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及其演替机制、沙地植被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29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

 

IMG_3973钱广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风沙物理与风沙地貌。

已发表论文70余篇,第一作者SCI收录5篇,参编专著3部、专题地貌图2幅。主要学术成果:系统研究了横向沙丘、回涡沙丘、粗颗粒波状沙丘等不同类型沙丘的形态动力学特征,揭示了沙丘发育过程中二次流形成机制及其对沙丘发育过程的影响。针对库姆塔格沙漠独特粗颗粒风沙地貌,开展了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研究,提出了沉积物特征是控制沙丘形态演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戈壁沉积结构,探讨了不同类型戈壁物质来源和迁移规律。

 

李宗省, 1984年生,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寒旱区气候变化与冰冻圈水文响应。近年来的研究工作探究了我国西南地区和泛河西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提升了该区气候变化研究的水平;展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图谱,发现冰温和冰川区气温上升引起的冰川能量-物质平衡过程的改变是冰川剧烈亏损的主要原因;加深了冰川雪坑现代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冰雪环境记录研究;揭示了冰川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拓展了冰冻圈水文研究。先后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17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有13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有4篇。先后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5)、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CAS-Springer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各类奖励17次。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Nature》等SCI刊物他引175次,有2篇论文2013年已被国际ESI数据库收录。

 

2014年会员

张克存张克存,理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沙灾害和工程防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风沙运动特征与铁路沙害形成机理;阐明了鸣沙山移动规律及其对月牙泉的影响;研究了砾石戈壁床面动力学特征。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苗运法电子照片-1苗运法,副研究员,2014年成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研究方向为自然地理学 (沙漠化、沙漠环境、风沙物理、风沙灾害与工程)、孢粉学 (新生代、第四纪和全新世植被-气候环境记录和全球变化)亚洲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变冷、东亚季风以及副特提斯海退却休戚相关。苗运法博士长期从事孢粉学研究, 在揭示上述科学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先, 获取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18 Ma以来的孢粉记录, 揭示盆地内部和周围山地均经历逐渐变干过程; 系统总结欧亚大空间尺度上不同区域内气候变化特征, 指出全球变冷可能是亚洲内陆变干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原隆升则对高原周边地区影响更明显; 初探新生代中期西宁、兰州和酒泉盆地特定层位孢粉-干旱化特征。发表论文42篇 (SCI收录20篇, EI为7篇)并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

孟宪红,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定量遥感反演;陆气相互作用;区域气候变化主要学术成果:本人多年来基于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等手段,从不同的尺度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天气尺度上,研究了绿洲系统通过陆气相互作用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了绿洲非均匀及大面积农田灌溉对绿洲自维持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绿洲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从气候尺度上,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陆面过程对区域气候的响应及其影响,特别对其作用的时空尺度和影响机理进行了细致研究,为应对干旱和流域水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6篇。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5年会员

张正偲,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问风沙地貌、风沙物理、沙尘暴。主要学术成就:针对风沙地貌、风沙物理以及沙尘暴野外监测不足,在中西部沙漠以及柴达木盆地沙漠等地进行长期风沙地貌动力学、近地层风沙流、土壤风蚀、沙尘释放过程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沙源丰富情况下风沙地貌的演化过程以及中西部沙漠风沙地貌区域动力学特征、近地层风沙流的最佳拟合公式以及风沙流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下垫面土壤风蚀特征以及河西地区沙尘释放特征。目前已发表论文(专利)75篇,其中第一作者SCI(EI)论文9篇。专著1部。

 


李双洋,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寒区岩土工程数值仿真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寒区工程冻融病害情况,将土体看作物理力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弹粘塑性材料,运用土壤水动力、冻土物理学、传热学、数学物理方法以及有限元理论,推导了模拟土体冻融循环的温度场、水分场和应力场相互耦合的控制微分方程;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编写了大型数值分析软件:寒区工程水热力(弹粘塑性)相互作用数值分析软件(MHMIP-2D),运用该软件模拟预测青藏高原热融湖塘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发表SCI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

 

董志文,助理研究员,从事冰冻圈气候环境记录研究。主要研究了中亚粉尘源区的天山和祁连山纬向地带上不同区域高海拔冰川区大气粉尘沉降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弄清了天山东部地区和祁连山老虎沟冰川雪冰中保存的化学要素特征及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结合冰芯和积雪数据分析发现,雪冰中各种化学要素的迁移转化可能受到粉尘颗粒物的明显影响,导致各种要素在雪冰中的沉降和运移规律的变化。探索性地研究了中亚大气粉尘的传输和沉降对冰川融水径流理化性质的影响。近5年共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2篇;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4年度)、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010年度)、刘东生地球科学奖学金、中科院研究生院BHP Billiton奖学金等各种学术奖励11项。

 

 

 

 

 

 

 

 

 

 

 

 

 

 

 

 

 

日常管理篇

1. 组织召开了寒旱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2014年工作交流座谈会

2014年1月20日下午,寒旱所青促会小组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交流座谈会,人事教育处处长刘卫苹、财务处处长吴建刚和人事教育处副处长王向东参加了座谈。

座谈中,会员详细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目前的进展及取得的成果等,一方面展示了各自科研工作的亮点,另一方面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学术合作奠定了基础。会议还讨论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寒旱所小组会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了经费的来源、使用及管理程序等事项。最后,研讨了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寒旱所小组活动计划,确立了活动的主题及内容,并就如何加强所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电话:010-82998237
邮箱:qch@mail.iggcas.ac.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邮编:100029

 
 

扫码关注
青促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21 www.yica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050291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