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自治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近日签署协议,将启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这将是我国时隔40年后第二次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将组织国内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并联合周边国家科研机构,对青藏高原全域进行全方位考察,对数十年来青藏高原资源、生态与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青促会青藏高原所小组以此为契机,以“联合科考”和“技术革新”为主题策划组织了两期“午食三客”主题活动。《中国科学报》创新周刊板块于4月10日和5月8日分别对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UniVenture 联合科考
3月30日,【午食三客】以“联合科考”为主题,汇聚了青藏所内外近30名科研及管理人员,大家在共进午餐的同时,讨论今年的野外工作计划,寻求科考和研究合作伙伴。 临近正午时分,大家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青藏所北京部509会议室,聆听来自环境、生态和地质等不同领域5位野外科考达人所展示的2017年野外科考“路书”。针对各自的野外需求,技术难点,以及所提供的具体应助指标,与会者不断提问并交流。大家在分享各自野外计划的同时,也对各自在野外获取的降水样品、土壤样品进行了共享,并引发了对无人机、无人船、系留气球等新型野外观测手段的深入探讨。
近日,西藏自治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将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期【午食三客】活动应景、应时、应机策划并实施了以“联合科考”为主题的讨论,为博士后等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力军和野外科考的主力军提供合作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年青人联合起来,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不断促进交叉融合。

野外路书 
活动背景及野外考察路线介绍
Technovation 用新技术守卫青藏高原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跟他一起去青藏高原;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带他去青藏高原。”这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在一次演讲中的发言,隐喻的是青藏高原的美丽和危险。 5月4日,正值五四青年节,正午的青藏高原研究所508会议室异常热闹,四个28寸大披萨和十多个餐盒铺在会议桌上,30多名青年科研和管理人员齐聚一堂,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聚餐,而是新一期“午食三客”活动,大家在共进午餐的同时,围绕不同领域新设备新技术在科考以及科研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沈妙根副研究员首先从极地考察、空间科学谈到高原科考,他说:“在一些人眼中,高原科考似乎伴随着危险,曾经有一个女学生以家人的不同意为由,最终没有选择青藏高原所。”其实学生家长担心的是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缺氧,沈妙根指出,如今高原带氧工作不仅从技术上可以实现,而且危险系数已经很低,因为我们的科研人员正在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守卫着青藏高原。

午食三客活动现场 从事生态研究的张林副研究员提出了摘取高大树木叶片样本的困难,并表示自己还专门学习了树冠攀爬技术,而现在通过树冠走廊、塔吊和热气球这些技术手段已经可以辅助采集一些树叶样本。针对高枝剪这一树冠常规采样工具,现场的一位老师建议从小孩的充气玩具着手,尝试制作更加轻型和便捷的采样工具。 在实验室工作的曲冬梅高工先后向大家介绍了水中氢、氧同位素的测试技术,环境样品中甲基汞的测定以及有机物单体同位素测定技术等,简单梳理了适用于青藏高原样品的在线分析技术。 陈莹莹副研究员针对课题组正在实施的地表水分观测网络研究,介绍了土壤水分观测的重要性和观测技术的发展,展望了宇宙射线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高原地区应用的潜力和前景。张强弓副研究员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珠峰地区大气环境观测从早期的单指标单机观测到多指标集装箱观测平台的发展历程,畅想未来可通过大型飞机和个人穿戴式飞行器研究高原大气环境。大家进一步交流表示,随着技术设备的快速更新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一些构想将会通过大家的努力变成现实。
下周,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将先后离开北京前往青藏高原,开展今年的科学考察工作,希望今天就新技术新设备在科考以及科研中的应用交流做为创新思想的小火花,日后逐渐能对一线工作起到实质性帮助。青促会小组也倡议大家交流和思考高原考察和研究中的技术设备需求和改进方案,形成使用和研发联盟,通过交叉合作促进高原研究的技术创新和成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