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韡,男,1977年4月生于河南省平顶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2003年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6进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0年至2012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赫姆霍兹中心进行访问交流,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进行访问交流。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5年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毒理学会计算毒理专业委员会秘书。
王亚韡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环境行为研究。面向环境科学前沿和国家履约的重大需求,开展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及生物富集/放大研究,解决在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及学术贡献包括:
1.率先开展了短链氯化石蜡的分析方法研究,有效地消除了定量过程中同类物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定量的精度;
2.系统研究了短链氯化石蜡等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发现短链氯化石蜡在实际应用过程可能存在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协同排放,相关工作在国内外起到了引领作用;
3.基于区域环境外暴露特征和人群内暴露机制的研究,揭示了全氟化合物职业工人外暴露途径和内暴露机制。相关成果已被国际公约相关文件采纳。
4.作为我国技术专家代表,连续9年负责审查有关联合国环境署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型污染物技术草案30余份,并应邀参加国际公约新型污染物审查大会,为全球范围开展相应的化学品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其中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发表35篇,全部论文被国内外同行正面SCI引用3700余次,H因子40。先后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人)等奖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保部公益项目等20余项。

卢新根,男,1978年8月生于江西黎川。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7年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留所工作。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入选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会员,目前担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计算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卢新根研究员的研究领域为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民用飞机科研重大、总装探索重大、国防基础科研、装备预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
近年来在新型布局组合压气机、高负荷压气机稳定性调控和高负荷低压涡轮内部流动机理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1.在新型布局组合压气机方面,首创了两种新型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布局,开展了组合压气机探索研究,建立了新型组合压气机的设计方法,显著提升了我国中小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自主创新能力。
2.在压气机稳定性调控方面,深入分析了压气机流动失稳触发机制及特征,探索了处理机匣和微喷气等多种调控方法对压气机稳定性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为高负荷压气机稳定性设计提供了指导。
3.在高负荷低压涡轮内部流动机理及设计方法方面,提出了利用尾迹扫掠和粗糙度流动控制的耦合作用提高涡轮叶片负荷的思想,发展了考虑尾迹扫掠效应的低压涡轮设计及流动调控方法,为高负荷低压涡轮的气动设计提供了支撑。
结合项目研究,已经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索引26篇、EI索引55篇,申请/授权国家(防)发明专利40件;先后获得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法国赛峰科技奖以及中科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等多项奖励。

钟良枢,男,1981年3月生于广西玉林。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2003年于北京化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于中科院化学所获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工作。
钟良枢研究员的研究方向为C1化学与化工,主要从事CO/CO2高选择性转化制清洁燃料与高附加值化学品相关的催化研究,针对C-O键的选择活化及C-C键的可控增长与终止,重点开展反应网络、构效关系及活性位纳米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催化剂的研发。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针对合成气直接制备烯烃,利用Co2C的晶面效应研发全新的催化剂活性位结构,有效抑制甲烷的生成,打破经典的ASF分布规律,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体现出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该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及工业界广泛关注,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6年度基础研究主要进展及2016年上海市十大科技事件。
2.针对合成气直接制混合醇,揭示了反应网络及成醇的CO插入机理,通过调控双活性位结构,开发了新一代混合醇催化剂,极大提高C2+高级醇选择性,体现出较高的技术经济性。
3.围绕CO2加氢直接制备C2+产物,发展双功能催化,有效耦合CO2的活化及C-C键的形成,实现CO2加氢一步法高选择性制备汽油馏分或低碳烯烃。
作为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重大企业研发横向项目等多项任务。已发表SCI论文45余篇,他引320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工程类)。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项和PCT国际专利1项,获授权12项。所获奖励包括2016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突出成就奖、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第六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