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English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理事会资讯
︰  分会资讯
︰  小组资讯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电话:010-82998237
邮箱:qch@mail.iggcas.ac.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妇女节】青促会优秀女会员报道
编辑:青促会   时间:2018/3/8

根据青促会的工作安排,每年会在“三八”妇女节期间集中展示青促会优秀女会员的个人情况与学术成果。2018年优秀女会员报道名单已出炉,让我们来一睹她们的风采!


姓名:黄海瑛

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邮箱:hyhuang@ciac.ac.cn

研究方向:聚合物的软有序化及其特殊结构的调控及性能

格言:待人和善是修养,特立独行是性格

兴趣、爱好:看书、逛街、听音乐


个人简介

199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基地班,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进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为何天白研究员,主要从事嵌段共聚物薄膜反转相行为的研究,于20051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和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7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学术成果

本人一直从事高分子聚合物的软有序化及其特殊结构的调控和性能研究。(1)发展了一种模板化组装水溶性纳米粒子有序阵列结构的新方法,实现了多组分、多层次、多尺度纳米复合结构的有效构筑。(2)通过对体系初始状态及其动力学路径的设计和调控,揭示了特殊胶束聚集形貌的演变和逆变过程,成功构筑了具有复杂结构和形貌的聚合物胶束;首次得到尺寸均一的面包圈状环形胶束结构,被Nature杂志作为Research Highlights报道,并入选为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一百个优秀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mallMacromolecules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作为杂志封面,被Materials Views,高分子科学前沿等媒体进行报道;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姓名:刘如娟

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邮箱:liurj@sibcb.ac.cn

研究方向:RNA动态修饰

格言:天道酬勤

兴趣、爱好:旅行、看书、听音乐


个人简介

2003200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博士毕业后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为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曾先后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法国格勒诺布尔中心、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进行为期六个月至两年的访问学习。

学术成果

本人一直围绕细胞内一类经典的非编码RNAtRNA)的生物学问题开展研究,结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多种交叉研究的手段和方法集中研究RNA动态修饰的发生机制、生物学功能以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目前在Nucleic Acids Res.J. Biol. Chem.等杂志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0篇。2013年入选第三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年结题获评优秀。

姓名:刘晓红

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邮箱:liuxh@moon.ibp.ac.cn

研究方向:生物物理化学及化学生物学

格言:踏踏实实做事 实实在在做人

兴趣、爱好:追剧、听音乐


个人简介

研究员,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有机化学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日本帝京科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工作。20084月回国后加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现任研究员。在生物大分子合成模拟和生物分子标记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重要研究结果。迄今为止申请人在国际知名SCI期刊JACS Angr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ucleic Acid Research Chemical Science, Chemistry & Biology,等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近年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联合基金,并作为课题负责人或课题骨干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生物物理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参加工作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模拟和生物分子标记的研究工作。包括利用扩展基因密码手段筛选得到了一系列对具有金属结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UAA)及卤族元素取代酪氨酸等特异性识别的氨酰-tRNA 合成酶,实现了在活细胞中利用TAG停止密码子编码以上非天然氨基酸;将这些UAA高效定点特异插入到目标蛋白质中,尝试了从结构和功能上模拟功能蛋白酶,初步实现了氧气的活化,电子的传递等功能;通过在蛋白质中引入特殊物理化学元件设计了一系列生物相关分子特异敏感的荧光传感器,扩展了荧光蛋白质的荧光及传感性质。

姓名:谭丽丽

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邮箱:lltan@imr.ac.cn

研究方向: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与器件

格言:天道酬勤

兴趣、爱好:看书、跑步


个人简介

谭丽丽,研究员,1999年进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硕博连读,师从杨柯研究员,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留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多项国家97386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并负责与多家著名医疗器械公司合作进行相关器件的临床转化工作。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医用金属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近年来在可降解镁基金属内植入物研发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所开发的可降解纯镁骨内固定器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可降解镁基金属内植入器件的临床实验,现已成功完成100余例临床手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是国内唯一进入临床实验的镁合金植入类器械。开发了具有高耐蚀、高强度、高生物活性的新型可降解镁合金材料及相应的表面处理技术,在可降解镁基金属血管支架、骨内填充器件、颅骨锁、丝材系列内植入物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所开发产品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开发出新型具有更强抗菌功能的可降解MgCu合金,将镁合金降解所产生的碱性与Cu离子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镁合金的抗菌性能,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对临床上难以治愈的骨髓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拓展了可降解镁基金属新的应用领域。已发表包括Biomaterials在内的学术论文120余篇,撰写英文书籍2个章节,中文书籍4个章节,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姓名:王姣娥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邮箱:wangje@igsnrr.ac.cn

研究方向: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产业创新

格言: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兴趣、爱好:游泳、遛娃


个人简介

王姣娥,湖南省涟源市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进行访学深造。2010年进入地理资源所工作,2011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16年晋升为研究员。目前,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学术成果

本人一直围绕交通地理与区域发展、航空与高铁等领域开展研究,致力于结合国际交通地理学前沿议题和我国交通发展实践需求,从交通网络的演化过程、模式与机理及交通网络复杂性与地理效应等视角深化交通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框架与方法技术,从网络视角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人文空间依存网络的组织模式与机理,推动交通地理学领域的发展。重点关注我国交通建设和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发展和战略需求提供服务。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以主编或副主编身份撰写著作4部,参编著作20余部。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主持国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委托项目20余项。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特殊贡献荣誉证书、国家知识产权局三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科院刘永龄奖、第四届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首批秉维优秀青年人才计划等。目前兼任RSA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热带地理》编委等。

姓名:王莹

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邮箱:yingwang@sibs.ac.cn

研究方向:免疫与组织微环境

格言:宁静致远

兴趣、爱好:绘画、旅游


个人简介

王莹,研究员, 200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免疫学博士,之后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做博士后,201111月加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免疫与组织微环境研究,重点研究干细胞与炎症的相互作用对脂肪和肿瘤等组织重塑及相关疾病致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Nature ImmunologyCell Stem CellPNASCell ReportsOncogene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7篇,其中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文章25篇,申请专利9项。主持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SA-SIBS fellowship、日本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等奖项。目前担任Cell Death and Disease的分审主编,Cellular Immunology的特邀主编,Journal of Immunolog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编委;Oncogene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Cell and Bioscience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的审稿人,担任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干细胞应用与研究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和上海整合医学会第一届理事。

学术成果

致力于免疫与组织微环境研究,重点研究干细胞与炎症的相互作用在脂肪和肿瘤等组织重塑及相关疾病致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近五年发表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Cell Report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OncogeneJBC等杂志发表文章20篇,相关文章总引用次数1400余次。

姓名:徐桂霞

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邮箱:xuguixia1982@ibcas.ac.cn

研究方向:基因组的进化和性状演化

格言: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

兴趣、爱好:音乐、散文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进化发育生物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在基因家族的进化、重复基因的结构分化和RNA编辑的进化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来,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和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迄今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5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发表在了PNAS3篇)、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她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15年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学术成果

1. 阐明了植物中MADS-boxF-box等基因家族进化的过程和模式,揭示了重复基因的产生方式及其与植物类群起源和基因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为理解新基因和新性状的起源提供了新思路(Xu & Kong, 2007,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Xu et al., 2009, PNAS)。

2. 揭示了结构变化在基因进化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发现了多种能够导致结构变化的机制,并探讨了它们对基因功能改变的贡献,补充和完善了现有关于基因进化的理论体系(Xu et al., 2012, PNAS; Yu et al., 2016.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3. 从分子进化角度对RNA编辑位点进行了分析,阐明了RNA编辑与基因功能、表达水平和选择压力的关系,揭示了RNA编辑的进化意义,提出大多数RNA编辑位点并非有益的新观点(Xu & Zhang, 2014. PNAS)。

4. 提出了能有效预测有益”RNA编辑位点的方法,从而为稀有但有益的RNA编辑位点的鉴定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Xu & Zhang, 2015.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姓名:张名姝

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邮箱:zhangmingshu@ibp.ac.cn

研究方向: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新技术和新方法

格言:箪食瓢饮,孔颜乐处

兴趣、爱好:读书、音乐


个人简介

张名姝,副研究员。2007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期间于美国霍华德休斯珍妮利亚研究所学习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新技术和新方法。

学术成果

近年来,本人针对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挑战,开发了系列荧光蛋白探针和新型成像方法,在Nature MethodsPNASCell ResearchScienceACS Nano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7篇影响因子大于2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2014年获得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6年入选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电话:010-82998237
邮箱:qch@mail.iggcas.ac.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邮编:100029

 
 

扫码关注
青促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21 www.yica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0502913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