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简称“率先杯”大赛)复赛在深圳举行。从初赛走出的120个前沿科技创新项目在现场展开路演角逐,最终60个优秀项目获选入围总决赛。大赛初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理事会鼓励和动员全体会员积极报名参与本届“率先杯”大赛。空间中心青促会会员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复赛中空间中心青促会会员组织和参加的5个项目全部晋级决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脑洞突破天际”的青促会会员李明涛团队“太空怒火——小天体操控与利用”项目和青促会会员罗冰显团队“地掩天蚀——揭秘太阳风起源”项目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中国科学报》和《广州日报》等对这两个项目进行了专门介绍。青促会会员张艺腾和薛洪波组织和参加的2个入围决赛的项目是“智能‘蜂群’水下目标磁定位”和“动态磁性目标智能感知网络”,现场路演和外场路演视频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和好评,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太空怒火——小天体操控与利用》这一项目中,参赛选手青促会会员李明涛提出,和地球“擦肩而过”的小天体虽然撞击地球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但小天体蕴含巨大经济利益,包括丰富矿产资源和重要科学价值等,我们可以进行小天体采矿,包括为之插上飞翔“翅膀”和穿上防热“外套”,操控其安全进入地球上空和穿过大气层,从而实现摘星计划,促进规模级太空资源开发利用。 《地掩天蚀——揭秘太阳风起源》这一项目中,负责人青促会会员罗冰显博士介绍,这是一个关于日冕观测的构想。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出现日食的时候才能观测日冕,而日食较少发生。利用人工设计的仪器——日冕仪进行观测,又受到日冕仪光学系统中的杂散光等多种影响,日冕观测能力受限。该项目提出新设想,借鉴月亮遮挡太阳形成日食,进而能观测到日冕的原理,提出地球也能作为遮挡物,可以将望远镜放在太阳和地球连线的远端进行日冕观测。经计算,该观测点离地球约140万公里,位于日地第二拉格朗日点附近。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工程化方面的深入论证,倘能实行,有望为科学家们解开日冕加热这个2012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八大未解天文之谜之一的难题助力,也能服务于空间环境保障。 《智能‘蜂群’水下目标磁定位》这一项目中,项目负责人青促会会员张艺腾和薛洪波介绍,该项目提出由传统的单点探测向多点协同探测的重要模式转变,利用磁阵列成像原理,类似给海洋水体做了个CT透视,在茫茫大洋中快速确定水下状态,并实现精准定位与追踪,其应用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动态磁性目标智能感知网络》这一项目中,项目负责人宋伟和青促会会员薛洪波介绍,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小东西、大应用”,利用低成本、低功耗的弱磁传感单元构建的动态磁场探测无线网络,可以对广阔的山区高原等隐蔽区域进行无人值守的实时智能监测,是这些区域的磁敏感神经网络。 此外,空间中心青促会会员孙志斌参与的武汉病毒所青促会会员门冬团队的《基于3D探针的精准现场诊断系统》项目,针对生物安全应急防控中快速、精准诊断的问题,发展了多种先进的微纳技术手段,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精准现场诊断系统。这一项目利用独创的3D探针系统显著提高了现场检测的灵敏度,同时通过设计简洁的微流控芯片实现了整个分析过程的高度整合,大幅缩短了诊断的时间,实现了现场诊断系统的高灵敏、高准确性和便捷性,为我国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和能力。 (文 薛洪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