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天文台闫宏亮(青促会会员),李海宁(青促会会员)等借助我国重大基础科技设施LAMOST的巡天数据、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以及日本昴星团望远镜的高分辨率光谱数据,通过监听恒星的“心跳”,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的真实身份为红团簇星(图1),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巨星。该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锂元素是宇宙中最早产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种天体中的含量均与理论预测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富锂巨星的天体,它们锂元素的含量超过恒星演化理论值的上千倍。针对这些天体中的锂是如何产生的,天文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红团簇星和红巨星的外表十分相似,传统上认为红巨星内部剧烈的对流为锂元素的产生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因此大部分富锂巨星应该是红巨星。但研究团队通过基于大样本富锂巨星的星震学数据发现超过80%的富锂巨星是红团簇星,且不同类型的富锂巨星在锂含量、恒星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与传统认知存在着显著差别。 由于内部物理环境不同,原有理论并不适用于红团簇星。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恒星演化理论,对最终解开锂元素的起源之谜至关重要。它表明在小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未知的过程能够显著改变恒星表面的物质组成。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01217-8

|